随着2025年民间赛事的火爆,苏超成为了近期最受关注的赛事之一。在这个背景下,赛事种类的增多和参赛人数的不断扩大,也催生了运动受伤和康复服务的需求激增。虽然大家的参与热情高涨,运动损伤却似乎成了不可避免的副作用,而这正为运动康复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。
“苏超”是由江苏省13个地级市共同组建的民间足球赛事,参与者的年龄范围从16岁到40岁不等,其中超过65%的选手来自各行各业。比赛吸引了众多非专业球员加入,比赛气氛也逐渐热烈,甚至达到了“比赛第一、友谊第十四”的地步。赛事的火爆让票价也一路攀升,从原本几十元的票价最高炒至500到900元之间,成为了一个人气极高的社会现象。更让人惊讶的是,央视APP甚至专门设立了“苏超”专栏,进行赛事转播和相关报道。
这场民间赛事的盛况不仅引发了全网关注,也点燃了全国范围内的足球热情,尤其是青岛、河南等地迅速响应,纷纷举办类似的民间赛事,延续了这一股热潮。事实上,苏超并非第一次掀起民间足球赛事的高潮。早在2023年5月,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就举办了名为“村超”的赛事,吸引了超过420亿次的浏览量,展现了民间体育赛事的巨大潜力。
展开剩余84%不仅仅是足球,其他体育项目也在各地蓬勃发展,赛事经济被赋予了更多新元素。据《新闻联播》报道,北京的首钢园滑雪大跳台引入了蹦极、攀岩、滑道等刺激项目,而上海则将拳击赛、篮球赛等体育活动带进了商圈,开创了赛事与商业融合的新模式。随着各类赛事的增多,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参与其中,然而,由于许多人平时并不常进行运动,比赛中的运动伤害、拉伤等问题也随之而来,这对于运动康复行业来说,意味着需求的急剧上升。
中国运动康复市场的迅猛增长
近年来,在“健康中国”战略和全民健身热潮的推动下,中国的康复医疗行业正经历着快速扩张。根据KPMG的数据,预计到2025年,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约20.9%,整体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。其中,作为康复医疗重要分支的运动康复,增长更为迅猛。《2023-2024年中国运动康复产业白皮书》显示,从2020年的8.5亿元到2023年的22.5亿元,运动康复市场的规模年复合增长接近40%。如果按照保守的25%增速继续发展,预计到2030年,运动康复产业规模将突破百亿元。
尽管运动康复的市场规模正在快速扩大,但目前的服务渗透率依然较低。据统计,全国约有4.3亿人有长期运动习惯,其中大约1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。然而,运动康复门店年服务的人次仅为360万左右,渗透率不到5%。这一数据说明,尽管市场潜力巨大,但相对于庞大的需求,现有服务供给仍然远远不够,行业仍处于高速增长但供应不足的蓝海阶段。
运动康复服务的两种主要路径
目前,国内的运动康复服务主要依赖两条路径:一是医院设立的康复门诊部,二是社区或独立诊所型康复机构。医院设立的康复门诊部通常位于二级或三级医院的骨科、康复科或运动医学科内,配备专业的诊疗设备和团队,涵盖了从评估、诊断、治疗到康复的全方位服务。比如,北京的朝阳医院便凭借骨科与康复学科的协同作用,成功实现了“保守治疗—手术—康复”闭环,为运动创伤患者提供系统性的治疗。
另一方面,社区型或独立建制的运动康复诊所近年来迅速崛起,成为市场中活跃的力量。深圳的运动康复门诊便是典型代表,它成立于2015年,专注于非手术运动创伤、术后康复和慢性骨关节问题的功能恢复。由于门诊地点靠近多个运动场地,运动者更容易转化为康复客户,提供了更贴近运动群体的服务。
运动康复的地域与年龄分布
根据《2023–2024年中国运动康复产业白皮书》统计,截止2023年,中国已设立约750家运动康复门店,分布在全国30个省份、87个地级以上城市,但整体覆盖率仅为30%。这些门店集中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,占比高达75%。从年龄结构来看,19-40岁的年轻人群体占比最大,达到52%,其次是0-18岁的青少年,占比为22.4%。这意味着,运动康复的主要用户群体来自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,且多为职业压力较大的年轻人群体,他们的健身参与度逐渐增加,但也伴随着更高的运动伤害风险。
运动康复的常见手段
运动康复作为康复医学的一部分,结合了体育和医疗的元素,旨在通过科学的运动和医学手段促进身体的修复、功能恢复,并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。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:
1. 运动疗法: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定制个性化的运动计划,强调循序渐进和科学监控,以达到改善身体功能的效果。
2. 徒手治疗:由专业康复师通过手法操作,进行关节松动、肌肉牵伸、放松按摩等治疗,缓解疼痛并提高关节活动度。
3. 物理因子治疗:如冲击波、电刺激、超声波等技术,利用物理能量促进组织修复和减轻疼痛。
4. 筋膜刀技术:通过特制工具松解紧绷的肌肉筋膜,缓解慢性炎症,恢复软组织功能。
民间赛事带动基层康复服务新机遇
随着民间赛事的广泛开展,赛事的参与度越来越高,意外拉伤、旧伤复发等运动损伤也在逐步增多。这不仅推动了运动康复行业的发展,也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新的服务机会。赛事现场的伤病高发,使得基层医疗机构可以主动介入,提供从运动损伤预防到赛后康复的一站式服务方案。
这股民间赛事热潮不仅让更多人参与进来,也为基层康复服务的落地、扩展和升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。从这一点来看,民间赛事的下沉,或许正是推动基层康复服务向更广泛人群普及的契机。
发布于:四川省股票配资导航网,最大的线上实盘配资平台,正规股票配资机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